每一次看展覽很怕看到完全沒概念的展覽,除了會爆出博物館叢書上所寫的「博物館觀眾無知症」(泛指觀眾進到博物館後無法理解展示的深奧,以致觀眾產生自卑感與無知感)之外,更讓大熊感到害怕的是看展前的準備工作以及看展後的後續工作,其實進行的超級無敵辛苦,一點也不符合大熊看展的SOP程序。而今天要分享的展覽,就是一個大熊爆雷的展覽,撫台洋樓的「台北老上海」展。

 

一般人對於上海女子的刻板印象旗袍、折扇,在這一次的展覽海報上一樣也沒缺席!但老上海的女子都這樣穿嗎?這是我的第一個疑問?在台北會穿旗袍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之下?遠處背景是一名身穿洋裝的女子,相信在當時台北比較多的女性是這般穿著吧!

 

    先說說撫台洋樓的經營團隊是「台北故事館」的原團隊經營,因為台北市舉辦花博的關係,台北故事館暫停對外開放,這個團隊最讓大熊佩服的一件事,就是可以利用不大的空間,策劃出質與量都相當精緻的好展覽,不管是展覽的主題與內容部分,這一次的「台北老上海」展,主要是因為撫台洋樓滿一百歲,外加座落在城中區有著以前上海生活的縮影,所以策劃出這個展覽。

 

↑這個展示有點小感人,昔日的大上海浴室結束營業後,招牌以及浴室的信箱被保留且展示出來,也似乎從這間浴室的結束營業,象徵上海記憶的逝去。

 

大熊出身在本省家庭,對於外省家庭其實認識並不深,外加外省家庭又來至大陸各省各地,基本上概念不清楚,只知道外省家庭的孩子都比較高大,姓氏比要特別。而上海這個十里洋場的概念,大概就是來至於港劇一些的描述,說實話對於上海的印象,其實是真的一點概念也沒有。

其實「台北老上海」展並不是這麼難懂,只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氛圍,是一個跟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或是說時空回到四五十年前,他所呈現出來的也僅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片段,而這一小群人的生活模式被製作成展覽,透過他者觀看的方式呈現,從博物館學的角度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代表著這一群人是什麼樣的階層,能夠在異鄉之地重現故鄉?從政治、經濟、文化、社群方向思索,這是一個值得去深思的議題,卻也很可能是無解的答案。

 

↑利用狹小的場展迴旋部分,巧妙的展示了一個上海家庭的家具陳設,深紅的呢絨座椅,外加點唱機以及桌上精緻的煙灰缸、花瓶等小物,這樣的裝潢擺設究竟是拼湊出的記憶還是美好年代的想像?

 

展覽的內容從歷史層面、戲曲娛樂層面、飲食文化層面、生活型態層面來展示上海在台北的生活面貌,展版文案編寫上先描述了上海生活的點點滴滴,隨後介紹台北何處複製了這樣的一個環境或是活動,看展的同時大熊思索著一個問題,台北的老上海是完完全全的複製嗎?在某些部分沒有折衝或是轉圜的空間嗎?上海複製對於當時的環境或是社會有沒有影響?可惜僅在部分的展示有提到這一方面的問題,且集中在娛樂層面上,也因此容易讓觀眾對於上海印象停留在紙醉金迷的淺薄概念。

    展覽中有周聯華牧師口述歷史,陳述他當年在上海生活過的那段歲月時光,其實對於緬懷老時光的展覽,能請到當時代的人現身說法,是一個可以加速看展人進入當代時光環境背景絕妙良方,但可惜礙於現場空間不大,外加使用數位相框的播放方式,使得畫面過小音量不足之外,更要命的是沒有字幕,策展人可能不明瞭,像這種請到老先生老太太說話的影片請加上字幕,否則濃厚的鄉音外加老了口齒不清,可是會把你辛苦拍攝回來的口述歷史,變成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周牧師與費張心漪女士的談話當天我完全聽不懂,發問者一次問兩位,也沒請那位先回答,兩位老人家你一言我一句,我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懂。另外介紹上海飲食的弄堂菜來由,展示了韓良露小姐多年前的報紙專欄,剪報吊的半天高,還是大熊用數位相機拍下來後,回家用電腦放大才拜讀了文章內容。

 

    這個展覽會爆雷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這是一個脫離了現實社會的一個展覽,雖然展覽裡頭提到的餐廳、西服店、藥局,雖然這些店都還在,但是看完展覽會讓人感覺他們都已經結束營業了!「上海」兩字對他們來說僅僅是個名詞,代表著是一個賣點,非關文化傳承或是上海複製。大熊在看完展離開後,展開看展後的後續SOP工作,雖然知道上海幫商人勢力龐大,在日治末期與民國初期的台灣有生意貿易上的往來,但還是不明白在當時台北城裡的人們,對於上海這個城市的觀感,大熊比較希望從他們的眼中看這樣的一座城市生活,複製在自己的生活環境時,那種期許、不安、仰望或是羨慕的種種神情。
 

↑台北的老上海記憶地圖,圖中標示了許多的店家,如果是台北人看過後就會知道,這些店家的消費都非常昂貴,包括:點水樓、湯姆西服、呢絨綢布裝店等,想大熊小的時候,會去布莊剪一塊布去做衣服的人,家裡都是非常有錢的人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