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熊來過不止一次的蒙藏文化中心,除了這裡有一些展覽之外,最讓人感到舒適的是位於青田街這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在青田街上舉目可見老式的公寓與新建的豪宅之中,蒙藏文化中心的特殊建築外型,很難不讓經過的人駐足瀏覽一番。

 

台北市有一些街巷充滿了舊式或是日式住屋的風格,像是廈門街、牯嶺街、迪化街等等,像是詩人余光中筆下的廈門街住所生活,就活生生的刻畫出大熊小時候的住家氛圍。

 

    其實這裡之前是章嘉呼圖克圖大師的駐錫之地,章嘉大師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轉世系統之一,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布尊單巴呼圖克圖齊名且受人尊敬。達賴與班禪分別主持前後藏地區的宗教事務,而章嘉呼圖克圖與哲布尊單巴呼圖克圖則分別主持內外蒙地區的宗教事務,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章嘉呼圖克圖大師,在圓寂之後,該處就改為蒙藏文化中心,用來推廣蒙藏民族的文化教育。

    大熊在2000年參加故宮的「民族交流與草原文化」特展中。第一次接觸到關外的文物,那一次的文物匯集了近十八間博物館等單位的展品,文物非常精彩可惜展覽叫好不叫座,不過近四個月展期下來,每天接觸這些文物,其實對於游牧民族不同於農業民族所發展出的文化差異,感到十分的有興趣。

 

入口處有個1:1穿著蒙古傳統服飾女子的人形看板,手中的哈達是對訪客的歡迎,大熊想大概也只有在此處才有這樣的歡迎方式吧!

 

    當然一開始會用一種異民族的角度來欣賞這些東西,用一種獵奇的心態觀看,回想起來其實這樣的看展心態實在不妥,大抵環境會影響到一個族群的歷史發展,信仰會改變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如要深入瞭解到各個不同民族,需要借著多方多元的接觸(包含田調、文獻研究)之外,如果是透過展覽場上的文物來認識,那更需要理解為何有此型態?為何有此功能?為何與鄰近文化有所差異?才能夠從根本來理解與認識。否則當進入博物館看到這些文物時,就如果觀光客一般,對於該文化與民族的印象,容易停留在極為刻板的印象之中。而通常對於這些少數民族的觀感,總就是停留在歌舞、節慶等刻板的印象。

 

雖然說不要將少數民族的觀感,停留在歌舞、節慶等刻板的印象,但是少數民族在這一方面成就,確實是相當傑出。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來說,蒙古族入選的兩項「呼麥」、「蒙古族長調民歌(烏日汀哆)」就是歌唱藝術的表現,而馬頭琴更是節日慶典中部可缺少的演奏樂器。

 

    此次蒙藏文化中心的展覽主要借至內蒙古博物院,根據展覽簡介說明,這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之中,最早成立博物館保存相關文化的機構,展覽分成五大區塊做介紹,分別是民族歷史、經濟生產、游牧生活、文化競技、宗教崇拜。參觀者可以從這個展覽概括性的來瞭解蒙古族。

    礙於場地以及預算,這裡的展示大多是採用簡易商展所使用的櫃子,在高度有上點尷尬,參觀者以視角向下的角度看展示品,看久了脖子實在很不舒服,否則就是看每一件文物都需要蹲下來,展示燈光則是日光燈的白光為主,也不像一般博物館用投射燈,產生聚焦的效果,讓觀眾較不容易受到其他的干擾。雖然在硬體部分,受限場地與預算,但是每一件文物的解說牌說明,卻一點也不含糊,內容包括展品的中英文名稱、材質、大小、收藏單位、用途等,不需要專人介紹也可悠遊其中,展場提供簡易的單張說明,主辦單位為了讓參觀者能更貼近瞭解蒙古族的生活,用心的設計了「蒙古文化學習單」與「蒙古變裝秀—紙娃娃」,經過詢問工作人員,得到答覆說附近的國小老師會帶學生來這裡參觀,所以設計了學習單供老師使用。雖然展覽的副名稱為蒙古族文物精品展,展品又來至內蒙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但是展示帶給大熊感動的多半都是一些民俗日常的用品。

 

猜一猜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答案在下一張照片中)

 

夾爆馬的蛋~大熊光想就覺得痛T_T(也許下次民進黨可以選這個當成遊行象徵物!)

 

    展覽的名稱是取於席慕蓉的一首詩「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詩中內容描述著離開蒙古的人兒,如何思慕著故鄉的草原河流,那蒼茫大地與過往榮光,看著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思鄉之情,似乎~當那些離開草原的人兒,隨著離開故鄉的時間越遠,成了哪裡有家人的地方,哪裡就是故鄉。游牧民族的血液基因,藏著千年不變的南遷北移,即使離開那浩瀚的草原,故鄉就微縮在那方寸之間,於是當風馬旗掛起,祝福的祈禱隨之送往神靈之處,那麼這裡就是故鄉。
 

紙娃娃的部分也正好彌補現場蒙古族服裝展示不足的缺憾,歷史如果可以藉由遊戲方式學習,不僅加深孩童印象且達寓教於樂之效。

 

展覽場的入口放了席慕容的詩,透過文學燃燒情感,讓參觀者試圖在有限的空間領略無限的草原。席慕容的作品可參考下列網址  http://210.38.240.36/youth/book/weekbook/bookdata/ximu1/content.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