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訂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指的「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5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2001年起,每兩年召開一次審查會議,中國近年來也頗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國在前三次公布名單中分別以「崑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入選申報成功,國內更在20048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後,隨即在全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並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相關名冊,2006年對外公告入選名單,並宣佈揭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20099月的申報一口氣申報了22個專案,並有三項被列為「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對岸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說的「無形文化資產」,日本人說的「無形文化財」講的都是以人為載體的文化藝術,既然以人為載體,很容易就因為環境改變人的關係,而使得這一些獨有的文化與藝術失去了傳承而消失不見。2009年在阿布達比的會議開完後,沒多久就出現了「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的展覽,大陸方面可以說很有誠意(或是說很有統戰思維!)由文化部主導,挑選了數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項目的技藝傳承人,這些在台灣被稱為是「藝師」、「師父」、「匠師」,日本人口中的「人間國寶」連同展覽一起訪台,就在展覽現場搭配展示做示範的演出。

 

這一位是古琴藝術傳承人 王鵬,使用師曠式古琴現場所彈奏,加上老師粗獷的外型,聽著聽著感覺彷彿回到了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曲洋與衡山派劉正風因音律相交的情節,這把琴曾經在北京奧運開幕式中彈奏過,厲害厲害~

 

    辦一個展覽最吃重的就是有人的部分,如果展演團體來至海外,起居飲食雜支樣樣都要花錢,這種展演的展覽受限經費壓力,結果都是展出時間無法太久,而「無形文化資產」的展出,如果都僅是靜態呈現,又無法完整顯現出其價值所在,原訂要回台北看展,結果展覽竟然移師到台中,在小熊銨銨問世後,大熊展開的人生免費旅程,豈能錯過此番難得參觀機會。開幕當天預計一個下午要看完的展覽,結果第二天又再次拜訪,整整看了兩天的展覽,卻仍是意猶未盡,畢竟傳統藝師在現場的示範,確實讓觀眾不自覺停下腳步欣賞,發出連連不絕的讚嘆聲,讓習慣看完展覽後,思索展覽內外缺失優劣的大熊,竟然一時間說不出東西來,看見這些傳承人終其一生嚴守著一門技藝,守著那份價值的執著感動,不是我們能夠簡單一兩句話可以形容的。

    既然展覽名為「兩岸」,台灣相關的無形文化資產也透過這一次展覽,可以說是精銳盡出,包括節慶、工藝、原民、曲藝等等相關民俗活動,現場還有新港奉天宮、新竹都城隍廟、台南金唐殿的神明駐駕,讓自己家鄉的特色透過展覽有次全面性的介紹,像是今年年初被文建會列入國定民俗活動的「西港刈香」就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坦白說大熊剛看見時,心裡想好酷的DIY造型鳥型安全帽,結果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是民俗白鶴陣的造型,真是失敬失敬來年有機會一定要去參加「西港刈香」的活動,台灣許多的民俗陣頭也只剩這裡可以看見。

 

    就在看完展覽後的上班日,有一陸客團預約要求導覽解說,正巧由大熊接待,這定眼一瞧不就是昨日看見的傳承人嗎?這些老師們個個有禮,短短的相處時間,互動感覺非常良好,介紹到人類文化廳時,傳承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的兩位老師,看到中國科技展覽場內的大花樓木織機,織機上的線都斷了,他們說如果館方願意的話,他們願意幫我們把這織機上的線整理修復。

 

當天看見大花樓木織機的示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博物館裡的展示品,如果可以請到他們來演示,展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將不再僅是欣賞的藝術品,而是活過來的技藝。

 

    於是當下我做了個夢……如果博物館行銷公關的人可以知道,更可以藉此邀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博物館來進行修復,藉此進行宣傳增加博物館的曝光度,而非老是靠著開幕記者會在發送採訪邀請函,坦白說老是開幕記者會久了記者也會膩!也比起博物館入口處莫名其妙的那三棵聖誕樹,要來的有意義吧!之後我夢醒了,但時間來到了展覽的最後一天,一切都來不及了!

 

這是大熊每天上下班會經過的台中市政府,因應聖誕節到來市府前也擺了棵聖誕樹應景,至少這棵聖誕樹還有一點特色,下面是樂園裡頭的旋轉飛艇造型,上頭是聖誕樹,而擺在博物館門口的聖誕樹,則是你我可以在一般賣場買到的聖誕樹,大熊懶得拍照現醜,博物館不是不能擺聖誕樹,只是博物館的特色沒有被彰顯出來,如果真是這樣為節慶而擺放,那為何獨厚耶穌誕辰?是否明年媽祖誕辰時,博物館要在門口擺放媽祖神轎,供遊客鑽轎底求平安,以示博物館對各信仰平等對待?

 

 

有關南京雲錦歷史網址:

http://www.rthk.org.hk/rthk/tv/culturalheritage/20090913.html

 

2009年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中國申報項目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史詩表演、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和媽祖信俗。

 

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中國/羌族農曆新年
羌族農曆新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展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對自然的尊重,並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通過慶祝新年,羌族的傳統、歷史積澱和文化資訊得以繼承和傳播,族人的社會習性得以鞏固,羌族人民也藉以表達了對所有生靈、對祖國和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拜。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衝擊,慶祝羌曆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曆農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錦,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集紡、染、織、繡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一符合其他日常生活用品。黎族婦女從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紮經紗布、雙面繡、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母親們透過言傳身教,傳授技能流族婦女僅平自己的豐富想像力核對傳統樣式的瞭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文字的情況之下,這些圖案變成了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紀錄者。這些圖案還對海南島的五大語言進行了區分。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的日子,黎族婦女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做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之、繡技藝的婦女人數急遽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

 

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

木拱橋分佈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和浙江兩省。木拱橋的傳統設計與建造綜合運用了木材、傳統建築工具、工藝、橫樑搭建、榫眼和榫接頭等核心技術,以及經驗豐富的木工對各種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知識的瞭解。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式,通過口頭傳授和個人示範流傳下來,抑或通過師傅對學徒的教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代代相傳。這些家族在木拱橋的修造、維護和保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資訊、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徵。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瞭解與互相尊重的環境。但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這一傳統已有所流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