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月二十二號大熊受中國生產力中心的邀請,參加「展示科技研究計畫-生活形態情境發展工作會」,我也不是什麼大咖竟被受邀去參加這種會議,內心惶恐之際,卻壓抑不了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想起自己常跟自己說過要從不同的產業角度看自己的專業領域,而參加回來後,確實受到了震撼,至少在運用新科技技術於展覽上,我看到了另一種層面的運用。

    會議是採小組團隊創作,設定了幾個配合時代潮流與時事議題,將題目丟給各組去發想,如何運用科技展示等因素將主題呈現,過程十分有意思,大家天馬行空的想像,看似毫無道理卻在其中找到好點子。其中在會議的一開始,主辦單位播放的EXPO博覽會的科技展示DEMO讓我大開眼界。

那天去忘了帶相機,慌亂之中畫的鬼東西,就是說使用者掛一個RFID,離開時會經過大型LCD螢幕前,會把在博物館所看過的景點呈現在畫面之上,彷彿文物跟著你回家,這些參觀文物的相關資料將會在機器歸還後,寄到使用者的E-MAIL信箱內,完成真正把文物帶回家的概念。

 

    其實在研究所上課時,很多的老師包括何傳坤老師、劉德祥老師都說過在未來博物館裡,科技的運用要考量很多的因素在裡頭,包括預算、維修、使用年限等等的因素,更可怕的是科技硬體往往貴的嚇人,軟體的開發更是無底洞的深淵(大熊參與牛罵頭多媒體導覽系統就嚐到苦頭),但是展覽的範圍當然不僅限於博物館,包括商業、教育、甚至像是博覽會的展覽,在展示手段上科技的運用,在觀眾群可控制、地點有侷限的外在環境條件之下,科技的運用可以到什麼程度,實在是很難讓人想像,像德國的BMW Museum裡頭唯一無二的展示Kinetic Sculpture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採用714個鋼絲懸掉的金屬球組成,每球由步進馬達控制降低、升高,這使得球體可以呈現任何擬真的變化,形成相當優美的律動雕塑。精妙地配合音樂與旁白解說,把BMW九十年來的車型完整地演繹過一遍。

 

    由於大熊不是科技人,一些科技的新名詞包括:RFID無線射頻識別系統、二維條碼QR碼辨識系統等,經過人家的解說後,才突然發現現行許多博物館所提供的語音導覽,都是強迫使用者接收資訊,無法做到導覽人員按照觀眾需求,做到以服務觀眾為主的導覽內容(其實真人導覽的服務要做到這種階段,還是有他的難度在。),這次的課程看到了一些科技的使用,讓觀眾透過新科技的帶領,在螢幕上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博物館,當然身為博物館人的我看見這樣的呈現,雖然心之嚮往,但考量主客觀因素,大熊知道這樣的東西要徹底實現還是有困難也需要在一段時間,不過這一次的開會確實讓我開了眼界。

台北植物園的解說牌上其實也有二維條碼的運用,但是沒有專門的導覽機器,需要觀眾自己用可判讀二維條碼的手機,掃過條碼後用手機聽導覽內容,立意甚佳但是方法太笨外加費用太高。

 

    最後也不知道是哪位仁兄小姐,向人家主辦單位推薦大熊去參加這個工作會,不管如何謝謝這位仁兄小姐的推薦,讓我長了知識也多了見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