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驚魂夜  思索博物館的未來方向

    由福斯公司所拍攝,班‧史提勒所主演的好萊塢新戲「博物館驚魂夜」,在日前風光上映,大熊身為一個博物館從業人員,又博物館、美術館的特定觀眾目標群(target audience),遇到這種片子,搶在口碑試映版的時候就急急購票欣賞,在欣賞完該片之後,在戲劇系畢業與博物館研究所進修,加上在博物館上班,步出戲院,感慨萬千,將一些個人感想寫餘下文之中,供同學同事大家思索博物館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大英博物館近年來虧損連連,博物館除了沒有錢整修與策展之外,龐大的人事費用更是大英的沈重負擔,觀眾與捐款的持續減少與財源自籌,迫使博物館必須使用降低人事費用來減少開支。十九世紀之前所有博物館幾乎都是私人經營,工業革命之後,國家政府開始設立博物館所,用來彰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國力,而今國家財政困難,政策紛紛出籠,財源自籌、法人基金、OT委外等等,果真應驗三國名諺,「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許將來博物館所的公立,只是博物館史中的驚鴻一撇。「博」片也正是如此,劇中的博物館因為財政困難砍老人補新人,老人不將任務交接清楚,僅留下一本操作手冊,供新人自我摸索,雖然在現實的博物館世界中,不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但是博物館龐大的人事費用在這齣片中雖然僅是輕描淡寫帶過,聽在從業人員的眼中,是一種傷更是一種痛。新人比較強嗎?每個進到博物館的人都會這樣問自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今日的後浪也會成為明日的前浪,人事的問題在博物管理似乎是個難解的謎。

    跟著上述問題而出現的是博物館的安全問題,在片中把博物館的安全未免給輕忽看怠兒戲了!不過離職人員的管制卻出現了麻煩的問題,劇末館藏遭到離職員工的偷竊,擁有良善管理制度的博物館,當然不會有這類問題發生,但是小型館所呢?根據統計在歐美地區重大竊盜案中,有近三成的比例是藝術品的竊盜,地點包括了藝廊、教堂、古堡等地,而這些藝術品的竊案破案率相當低,竊者若是綁架作品勒索,尚有跡可尋,若是轉賣給私人收藏,進了不見天日的保險箱,想要尋回可是如大海撈針。

    研究人員的工作是否要改變?「博」片中的藝術總監,頂著博士的頭銜,對待自己的員工講話支支吾吾,面對館所種種問題,卻也提不出一個方法,導覽員為了論文寫作,挑選了每日工作所面對的展覽品為題材,卻遇到瓶頸寫不出來。劇中喜劇收場,博物館的一場意外,為博物館增添了宣傳的話題,使博物館增加了參觀的人潮,而夜晚歷史人物的復活,讓導覽員的論文可以完成,聽起來是這麼的不可思議(電影嘛!),但是真實的博物館裡確有著極大的危機。

一個研究員是否知道,觀眾需要什麼?展覽是否可以結合社會議題?展覽的面貌會不會讓人望之卻步,讓博物館成為一個高不可及的殿堂?「博」片劇中用電視台反諷的手法,從雪地裡出現暴龍的足跡,到尼安德塔人在博物館屋頂生火,變成一個「博物館神秘事件」,讓博物館的人潮又回籠了!這讓我憶起多年前,台北史博館展覽「澎湖水下考古成果展」,當時的館長 黃光男先生,在記者會當天穿著卡其服與全套探險家裝備,出席記者會活動,不到兩週時間,又親臨火車站散發傳單,邀請大家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在學術與實務中,如何能夠取得平衡,有賴研究人員的智慧,這不是我大熊種笨蛋可以想見的到的。

「博」片導覽人員的問題,也是很妙!他還真實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之中,你要是問大熊我,對於博物館中的東西,我瞭解有多少?很抱歉,我可能會告訴你,知道的就是那些,每天在看的東西你問我,我會知道嗎?連我自己也不太敢肯定我說的是不是正確的,物件的詮釋與溝通,透過導覽員的介紹,以經與原本物件的所欲傳達的概念已經有了差距,加上展覽布置裝潢、燈光環境等,所有的物件都呈現多種不同面貌,端看解說員從哪種角度切入,為觀眾上什麼樣的菜。也難怪「博」片中的導覽員寫不完那已經寫了九百多頁的論文。

博物館是否要宣傳與公關?受到商業化經營概念影響,博物館也開始注重在這個方向的經營,但是目前全台博物館給我的感覺,沒有一家是及格的,也許以前任職於中時、聯合報系之中,看多了商業多種宣傳造勢手法,反觀博物館既做不到一般商業宣傳,又不想墨守教育新聞線,搞的不倫不類。猶如在一棟老房子上,開了一扇鋁門窗。「博」片也是如此,裡面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面對了觀眾的流失,卻不知到如何往回觀眾的心,連男主角的兒子同學,都說這裡已經來到不想來,但他們最後卻是又靠著博物館的館藏,拉回了觀眾的心。WHY?宣傳手法的利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觀完這齣電影之後,回家竟夜不成眠,從戲劇編劇與創意的角度,作為一齣商業娛樂片他相當成功之外,滿場的觀眾在散場時的口語交談間,也成為我仔細聆聽的工作之一,為何?真實的博物館乏人問津?而充滿魔幻的博物館卻吸引人潮?白日參觀門可羅雀,夜晚參觀卻充滿刺激?可是等到開放夜間參觀,又沒有觀眾不符成本又草草做收。就當我徜徉在博物館無限可能的想向國度之中時,忽憶起  王老師 嵩山先生,在日前回覆我兩篇關於IMAX的問題與另類次文化展覽時的話語,特別恭錄如下:

博物館的性質的確在改變當中。類似您所提到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

您的關心,至少涉及該博物館的自我定位與觀者的基礎關懷,也涉及博物館應該如何與可以如何的辨證。其中,前者是重要的。我們若要加以判斷,當然必須要回到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及其所採取的基本策略,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們才有資格說話。

博物館當然必須與娛樂業競爭,但絕不是用娛樂界的方法。

如何展現博物館的本質與特色呢 ? 基本上,我們都在這個想像的王國中,學習。

    所以,我還是在狂想與學術中,好好再學習吧!建議各位同學、同事可以去看看這齣片子,思考一下博物館未來的方向該往哪裡走。

 

★本文同時發表於《書度齋齋主‧大熊》部落格中,網址:http://jasonchen1976.spaces.live.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