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LOG的更新實在是太慢了!明明暑假最忙的月份已經結束,結果自己偷懶不說,還每天寫在NOTE上告誡要更新的BLOG內容,事實上只要一有空就在想要寫什麼,因為唯有透過不斷的書寫,才可以瞭解自己在博物館這一條道路上究竟有沒有成長。

    參觀蘭陽博物館是家族旅遊中所安排的一個點,會安排這個點當然是大熊的主張,但對於家族成員來說博物館的吸引力實在不太理想,相對於土窯雞或是地方特產小吃,恐怕吸引指數比博物館還要高。所以大熊參觀的速度就必需加快,沒辦法觀察一下參觀民眾的表情與反映,說來有點可惜,因為參觀的時間並非假日但是因為暑假的關係,入館人潮大約有七成滿,這種趨近於館所飽和上限的參觀品質,最容易觀察出參觀者對於展示的判別、喜好與使用狀況。當然該日造訪時,蘭博的兒童探索區正好因為使用者不當使用,造成損壞進入維修期無緣參觀,大體而言,此次蘭博參觀經驗不太完整,大熊因該會再擇日再次拜訪。

P1160322.JPG    

話說拍這一張照片基本上是「盲拍」,午後的陽光烈到有找,數位相機根本看不到畫面,只能抓個大概位置就多按幾次快門,結果參觀完要離開蘭博往頭城交流道方向前進,整個地面都是水,後來賣土窯雞的店家說剛剛下了一場大雷雨,但是蘭博那裡一點與也沒有ㄟ?宜蘭一個天氣好奇怪的地方……

    首先蘭博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他的建築,採用宜蘭單面山形式座落在烏石港舊址園區內,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之下,博物館的基地建築集中在園區的西北角,搭配上濕地水域產生的建築物倒影,勾勒出迷人且獨特的景象。大熊親臨第一眼看見,想到了兩間博物館以及後續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就是十三行博物館與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想到的是就是這兩個地方在內部展示空間上的侷限與建築物本體維修的費用。說來尷尬不過也不是什麼新新聞,建築師與博物館人對於博物館的使用看法想法相當不一致,建築師不僅跟博物館人有溝通障礙,跟劇場設計的人也有溝通的問題。因為華麗的外觀不見得有好的內部空間運用,十年前造訪澳洲雪梨歌劇院,就看到了因為獨特建築外型而造成的內部空間產生的畸零地,劇院內的座位甚至還有死角,雖說雪梨歌劇院獨特的外形成為地景地標,但是位處海濱以及獨特的防抗鹽份海風的陶瓷屋頂更換,都讓歌劇院的管理與財務必需每年撥補維護修繕費用。博物館是百年基業,新建築剛誕生使用者尚未警覺修繕問題,等到保固一過,博物館遲早將會面對建築維護的問題。至於建築師在建築物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我想我就不再贅述,蘭博的官網寫得很清楚,但我常想地方博物館要蓋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但是這種建築必需付出更多的設計費用、施工費用以及未來的維護費用,這一些又都是地方財政所能負擔的起嗎?十三行博物館開幕的蜜月期一過,又受冬季雨季等天候影響,參觀人數的直線滑落,鯨背沙丘濕滑的台階,隱藏了多少的不確定性。寫到這讓我想起了Tim Crewell 寫的《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這一本書裡頭談到的「地方特色」,我試著想像如果單面山是宜蘭人的共同記憶,那是多少宜蘭人的共同記憶?

P1160326.JPG  

說實話大熊剛剛進入後也是昏了一下,感覺這棟建築好像蓋的歪歪的,午後的陽光又半遮蔭的斜射入室內,正當覺得奇怪時,親戚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影響了我的想法……

    進入到博物館內部,展場參觀動線設計是從  樓上走到樓下,所以一開始便搭乘手扶梯一路向上,也透過搭乘手扶梯感受到建築物獨特的內部空間震撼,由於屋脊大角度斜面的關係,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彷彿房子垮了,這對經歷過九二一的部分家人來說,實在是很不好的參觀感覺,那個屋倒後餘震不斷(人不動手扶梯在動)的感覺又襲上心頭,到了三樓便是一股熱氣迎面撲來,「是沒了空調嗎?」眼前看著頗多的人潮,心裡正在滴咕著該不會是人太多所以空調力道不足,隨後不到三十秒我知道為何會這樣了。原來三樓展示宜蘭關於山的生態系譜,為了呈現出完整的生態,展示設計利用電腦燈讓展場時而明時而暗,製造出晨昏晝夜四季循環意境,搭配上蟲鳴鳥叫希望可以讓參觀者感受到自然原野的變化。坦白說,立意雖好但是很蠢,首先該展場位於頂樓,就是空調比較無法上來的地方,其次掛在天花板上的燈具幾乎都是高瓦的舞台燈具,加上是參觀首站觀眾停滯瀏覽時間較長,難怪人一多整個空氣悶到有找,更不聰明的地方因為展覽場燈光忽明忽滅,展示版上又沒有加裝另外的照明,這下好了看到一半就沒燈了變暗了,這是叫觀眾趕快走人還是當每個觀眾都學過速讀?眼睜睜看著家族成員上到此層後,立即往下一樓層移動,他們反映出所有老百姓的心聲,「博物館怎麼這麼熱?」。

    下到第二層介紹關於平原的人事與物,這一層的展示面積與展示手法明顯比起上一樓好,有許多頗具巧心的設計,宜蘭的生態博物館概念推行的非常成功,蘭博扮演了一個介紹站與串連者的工作,讓大熊覺得感動的就是讓觀眾休息的座椅,座椅裡置放有關地方產業館、文物館的特色或是產品,上方用了壓克力蓋住,讓坐下來休息的參觀者會先看看一下座椅內的資訊,置入性的介紹手法讓參觀者更瞭解宜蘭的其他景點或是特色。展示的部分有幾種呈現的方式,也是大熊在國內博物館第一次看見的展示手法,加上蘭陽平原獨特的氣候環境,造就出特有的農業耕作、祭儀風俗以及相關生活與職業型態,展示巧妙的將地方的獨特性強調出來真的是夠水準,不過像是利用懸吊的方式將大型展示品懸掛於天井,坦白說雖然是善用了空間,但是常設展經年累月的下來,這一類的展示品清潔是一個問題不說,也很可能展品受到了某些的損壞,因為展示手法的關係較不易被發現。而全台聞名每個月收入有數千元之譜的蘭博乞丐蠟像就在這一層樓,大熊發現蘭博的解說牌寫法也很特別,有一些用國語下去書寫,有一部份是用閩南語的方法下去寫,像蠟像區的這個部分的解說牌,就採用了閩南語的方式來書寫說明。

P1160347.JPG  

展覽場的這個椅子真的很酷,通常找到椅子要坐下去前,一定會先看一下是否乾淨,如果前人才剛離座甚至你還會去拍一拍,無論如何坐下去之前,視線肯定不會離開椅面,加上幾何造型可以一個一個的椅子相互連接,愛多長就可以增加多長,比起某些博物館提供紅白四連坐塑膠椅,這真的是好太多了!

P1160341.JPG  

不知道館方會對這件展品訂定多久的除塵時間?看支撐的鋼索恐怕人無法站立在船上,如果是高空作業車也上不去,因為為防範展品掉落,下面又架設了防護網,看來除塵工作肯定是一個大工程。

    下到二樓就是海之層,介紹關於宜蘭地區的海洋與漁業,也把人與海洋所衍生出的生活與信仰,一併放在這個地方展出,這裡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一艘「南風壹號」漁船,根據後來在賣店翻閱的蘭博簡介,提到這艘船就是蘭博建築工程施工至一半時,先行入館後建築工程持續進行,否則硬體建設蓋好了,這一艘漁船非要拆卸入館後再行組裝,這樣的例子在幾年前到大阪海洋時空館也看見過這樣的例子,其實這是一個還不錯的賣點,但可惜在現場並沒有發現蘭博對這件事有多一些的描述。漁業環境進一步影響了漁港附近的一些獨有現象,其中針對較為弱勢的族群—女性與原住民,在展覽場都有影片或是展示空間加以敘述,尤其是南方澳的婦女出門帶刀的說法,從展場中的田野訪談影片裡,讓參觀者深刻感受到在地的獨有的文化魅力。這一區相較平原(多為場景再造)與山(多為面版與圖片資料)的兩個展場,多了較多完整的標本與影片輔助,給人的印象比起前面兩個展場要強烈的許多。

P1250397.JPG  

09年到大阪時空海洋館參觀時所拍的照片,海洋館該館建於大阪港內,館內最大的展示品就是「浪華丸」一艘仿日本江戶時代的單桅木造帆船,這一張照片說明了,當時這一艘「浪華丸」如何進入到館內,館方用了一間展示室來說明船的製作過程與它如何出現在這裡的經過。

P1160350.JPG  

這支影片是參觀蘭博唯一一支看完的影片,在海上為維持家計而拼搏,幾乎腦海中所浮現都是男性的形象,即是到了漁港也是男性扛著魚貨下船,魚市中喊價買賣的也都是男性,看了這一支紀錄短片,反轉了我對於漁港女性的認識,女性不是單單的負責補網整修魚具的後勤工作,這些帶刀上街的女性不是幫派火拼,也是同為家庭生計拼搏,女性內在強悍的生命力與適應力,表面上卻又呈現出若無其事,在這支影片裡表露無遺。

    這一次的參觀受限於時間的關係,展場瀏覽的速度很快,但是在展示設計上的一些小地方可以看出設計公司很用心,除了山層的空調熱到讓人發慌(事後發現我一張照片也沒拍,熱的讓人想逃!),整體的展示真的十分精彩,可惜的就是沒有看到相關的教育活動,倒是賣店大熊利用短短的時間看了一下,其實很多博物館、美術館的賣店,裡頭面的東西都大同小異。蘭博除了自家的出版品之外,書籍的部分其實也都差不多,反而是小物、潮物用了一些個體設計戶的產品,因為非商業生產,在限量發行與鋪貨地點不多之下,其實還頗具吸引性。例如其中有一個將各式道教符令製作成磁鐵,附上傳統的解釋之外,還延長解釋用到現今社會常見到的一些疑難雜症,符令磁鐵卸下一般人對於宗教的敬畏,產品保有效果也頗有笑果。

P1160332.JPG  

這是在海之層展示的「南風壹號」漁船,照片是從平原層向下鳥瞰拍攝,可以登船參觀,但是一次僅開放八個名額,大熊參觀當日非假日就大排長龍,所以就在上一層樓鳥瞰過過癮。

    蘭博大熊一定會在抽空再次拜訪,誠心推薦蘭博給所有將要到宜蘭旅遊的朋友們,對了~抱怨一下,蘭博附近的停車位實在是太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