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為一個人辦一個展覽,要用什麼的角度看他?

    最近看了三個關於個人的展覽,透過不同角度的觀點,不同身份的展示呈現,述說著這塊土地多元的風貌。

    科博館的許蒼澤先生攝影展,是許先生的公子與家屬捐贈了二十五萬張的照片給博物館,照片詳實的紀錄了五零年代鹿港的市井街坊的風光,透過許先生的照片了解鹿港,也從照片中感受一個熱愛鄉土的攝影者,用鏡頭來記錄家鄉的點點滴滴。

    展覽不是單單將照片一幅幅的掛在牆上,而是透過標本及場景複製,把照片中的場景還原在快門按下的當初,呈現出鹿港的庶民文化,何傳坤老師說:「把這個展看成是鄉土小民,海角七號的庶民文化。」一語道破在這個展覽裡,主要想要傳達的精神。恰巧今日在聯合報上看見韓良露小姐寫的一篇文章,寫到在不景氣的年代,許多的餐廳開始賣起復古懷念餐,大家開始想念起媽媽或是祖母的味道,也許熱量高一點、份量多一點、粗獷比不上經濟景氣好時的精緻,但是精緻冷漠的餐點卻比不上家鄉來的熱情;也難怪「幸福三町目」這類懷舊電影票房賣座、「光陰的故事」電視收視率飆高。

 

 

↑ 懷舊的飲食攤車、三輪人力車加上一幅幅的照片,彷彿往日的共同努力美好時光又全上了心頭。

 

    在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述說的是林語堂先生的人生與生活以及他在中國文壇上的成就,跨進故居這座由先生自己設計,融合中西風味獨特的藍白建築,讓人不禁心神愉悅,以「幽默」著稱的林語堂先生,讓我在參觀故居時,翻閱簡介中的說明深刻感受到「幽默」的最高級—「幽自己一默」。

    臥房中展示著一張單人床,林語堂先生說:「我很需要一個好床墊,這麼一來,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反面去思考說明了,再偉大的人躺了下來—不管是睡了,或是睡死了!基本上某方面來說大家都是平等的。而林語堂先生與夫人鶼鰈情深,這張單人床恐怕是先生冥思打盹之處,亦或是他與夫人另有洞天?留下一堆問號給參觀者,床側桌上照片中的先生,露出一絲的笑容留給參觀者無限的想像。故居內螺旋廊柱下的可愛小魚池,故居外種植環繞成蔭的花草樹木,此景依舊哲人已遠,當我踏在故居中的每一處,總在腦海之中有些想像,想像四十年前這一刻屋內的主人在此處做何事。

 

 

↑ 藍白雙色的建築在當天熾熱的正午陽光下,我彷彿脫離喧鬧的市區,來到地中海邊的某個小角,躲著陽光貪婪享受歇涼的樂活。

 

    最後一個在國父紀念館的「永續經國」展覽,說的是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的故事,今年正逢蔣故 經國先生百歲冥誕,中央特別成立活動籌備委員會,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動展示與研討。關於政治人物的展覽是困難的,終究是在政治的這個領域上很難得到全面的認同,尤其是民主的時代之下,人人都有對公共議題擁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加上台灣獨有的民主素養與電視台的推波助瀾,在議場上在行政上,往往意見不合就是你死我活,議會成戰場成為是全民的惡夢。

    於是回過頭看見 經國先生對整個台灣的建設,突然覺得在基礎上因為他的努力與付出,讓我們今天能稍稍嚐到甜美的果實。看著 經國先生的成長從蘇聯到贛南一路到台灣,一幅幅的照片一篇篇的函件公文,述說著點點滴滴讓人不禁思索在那樣的環境下, 經國先生如何去面對這些難關與度過這些挑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紀錄片中那晚年的 經國先生,如何面對國際間第三勢力的改革開放以及蜂擁而至的民主運動。在他晚年燈枯油盡之際,力排黨內保守派意見,推動民主回歸憲政。

 

 

↑ 中規中矩的展廳入口設計,卻因為展覽人員的不用心(或是說沒想到吧!),門外供人合影留念的看板選用了塑膠瓦楞紙,結果撐不住重量,導致畫中每個人都展現了高度的柔軟身段~下腰...下腰...真是辛苦了  經國先生啊!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僅用這篇文章感謝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 林語堂先生、 許蒼澤先生三位教了我對萬事萬物抱持著精進不懈的精神,與對家對國對文化的負責態度。

 

    韓良露小姐在聯合報的文章連結: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6613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