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的第一次休假,為自己安排了參觀一個特展與兩個館所,最近服務的單位為了法人化NPO的事情鬧的沸沸揚揚,這一次的參觀除了鎖定政府之前的公辦民營OT政策下的館所,也試想如果館所法人化NPO後是否還可以有所謂的品質或是水準。
     第一個是參觀北美館與中國時報在北美館的「美好年代」,這是一個民間機構與政府機構合作向海外商借的展覽,這樣所謂「超級特展」的模式在過去十年內,一度造成風潮,當然關於這種「超級特展」不是我今天的參觀的重點,這類相關的論文已經有許多人撰寫,例如:從超級特展探討博物館與傳播媒體互動(南華 王雅玲)。也許透過這樣展覽可以省思,在博物館NPO後,在更靈活的操作下,使得展覽更為多元,與媒體傳播的關係可以更佳。
    展覽的內容中上,展場布置北美館延用前一檔次的「VIVIEN WESTWOOD」展場主結構設計,將展覽場分為不同的區塊,透過環形與中間島式展覽場的安排,將設計、雕塑、繪畫夾雜呈現,此次參展作品較少,透過相互交叉的展示方式,不僅沒有混亂情況,反而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喘息效果,透過大作品間接式的刺激視覺(大型銅雕作品「運動」、杜菲「電的精靈」),使得觀眾較不容易得到美術館疲勞症。
    開幕第一天身為入館第一名觀眾,搶先進入展場感受藝術氣息,不過參觀人數與前次展覽「VIVIEN WESTWOOD」比較起來人數是相當可憐,不禁讓我想起在公立博物館的展示方面是否透過姊妹館的連結,降低策展費用以達到服務觀眾目的,在博物館與民間企業合作案例之中,有相當多的支出由企業機構來負擔,那是因為在展覽中所獲得的營收入,有泰半都歸於企業主所有。企業絕不做失敗投資,在付出相當資本,直接反應在票價、在出版品、在參觀者所有眼前的一切。
   在NPO之後的博物館美術館,在財政狀況自理或是自籌經費之下,這樣的合作展出勢必將增加不會減少,不過這樣的模式在台灣已經將近十年,這十年所引進的國內外作品,除了提高了觀眾的水準之外,也將觀眾的胃口也養刁,以台北為例近幾年的幾項超級大展,已經無法在吸引大量觀眾前來參觀了!換句話說現在博物館又面臨了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再次換回觀眾回到博物館。
   在國家財源短缺之際,紛紛要求國內藝文單位進行所謂的法人化,除此之外並將其他館所開放民營(OT),政府除了希望民間透過企業化式的經營與多角的經營,吸引更多人來參觀。造成政府社會企業三贏局面,殊不知在政府營運不佳狀況下,何來有民間機構願意接手,再者所獲得的僅是經營權而非所有權,企業要面臨兩年至四年經營權的考核競標,才能確定是否可以拿到下年度的經營權,可想而知企業如何願意將資金投入,所以造成「大廟住著掛單和尚,人在心不在。」
   當天下午參觀了位在台北的國立科學教育館,這就是一座OT交由民間機構所經營的社教場所,名為科學教育當日在館內僅見到一組科教人員,諾大的展示場與科學教室空蕩蕩,詢問關於科學教育時間,竟然得知僅接受團體預約。離開時帶著相當的失望,科教館廣場租給其他單位辦商展,七樓特展室再租給其他單位辦特展(向政府租了房子,自己在變成二房東再將場地再借出去!)回頭看看自己的博物館的經營與用心,發現博物館有其專業是無可取代的。
   十一月的參觀在十二月初才成搞,乃是在十二月初參加了三天的研討會,從中得到了相當多的靈感,與自己在十一月這次參觀的一些感覺不謀而合,稍晚再將自己所參加研討會的心得寫出,與大家分享對自己有各交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