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在下半年度掀起一股賽德克熱潮,原因無外就是以《海角七號》賣座的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年度大片《賽德克‧巴萊》,在年初電影殺青後準備在九月份上映,而全台博物館也掀起了賽德克族的文化展覽熱潮,共計有國立台灣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這其中還不包括私人的博物館或是各地方文化中心等,本篇文章將就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勇者再現 賽德克‧巴萊典藏展」、十三行博物館的「記憶‧巴萊 賽德克文化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史與影的交會 賽德克巴萊 特展」三個展覽相互比較做分析,也把電影觀後心得做一點報告,別擔心……如果你還沒看過電影,本篇文章內容是不爆雷的。

 298514_10150297411242709_180736367708_8132903_1209614061_n.jpg  

300837_10150302160637709_180736367708_8164079_836996249_n.jpg  

有許多的創意網友KUSO了《賽德克‧巴萊》的海報,坦白說還真的蠻有創意的,在這裡就提供兩張博君一笑。 

    直接切入展覽,首先大熊先參觀的是在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勇者再現 賽德克‧巴萊典藏展」,進到博物館大廳才發現這個展覽的內容其實不大,就是兩個大型梯型展示櫃將文物放置在裡頭,我想全台博物館會辦賽德克的展覽,幾乎都是臨時辦理,所以在博物館內基本上都沒有場地,台博館利用的就是大廳的位置,展示的部分必需說做的很差,由於大廳上方有彩繪玻璃有部分自然光進入,加上台博館本身是古蹟的關係在大廳打了很多建築的照明燈,櫃內的文物有部分又有LUX的限制,加上大型梯型展示櫃採用玻璃,造成反光十分嚴重的後果,部分文字說明又採用白色卡典西德貼在透明玻璃上,讓展覽看起來十分吃力,雖然現場沒有禁止攝影,但是讓人想拍照還真拍不起來,而且龐大的梯型展示櫃,矗立在大廳真的是十分突兀,掛在大廳兩旁的長掛布,高到上面的文字讓人看了脖子都快斷了,整體而言整個設計爛到有找,對參觀者極為不友善。但是偏偏就偏偏,台博館的蒐藏是這三間博物館裡最為精彩的,舉凡獨有的「馘首凱旋標誌」、「馘首台」、「馘首袋」,台博館不僅展出,而且是十分精美有馘首紀錄的相關標誌在上面,而日據時期原住民所使用的槍枝、獵刀也都也展出,相關泛泰雅族的服裝珠貝衣等展示也十分精彩,單單看到這些就值回票價了,但是直到大熊離開還是不能理解,這樣的展示設計真的辜負好的物件標本,展覽的名稱是典藏展,所以展覽場的解說大概以物件為主,較少針對賽德克的文化在做更深入的分析,參觀後感覺像點狀說明,無法透過這幾件極為精彩的文物一窺整個民族的文化風貌,這一個部分可能也是礙於場地的限制,無法再更近一步提供空間使用。「勇者再現 賽德克‧巴萊典藏展」展出時間較短止到10/31,如果要參觀的人需要留意一下時間。

 P1160515.JPG  

這個恨天高的展覽掛布,讓大熊看了真是頭昏眼花,最後我決定把相機畫素調到最高,拍照後在相機的螢幕上觀看,其實旁邊還有有空間,可以做一個立架將展覽文字輸出於此,大可在這一塊掛布上就用照片當成展示形象,要不~大熊一開始看的時候還記成是「勇者再見」特展。

P1160523.JPG  。

P1160522.JPG  

這兩張照片外加左右兩塊掛布,就是這個特展的展場全景,不要意外場地並不大,但是文物相當精美。台博館的空間本來就不是很大,外加這個展覽肯定是臨時增加所以使用到了大廳的場地,此展開始有安排策展人深入導覽活動,也是受限於場地所以有人數上的限制,真的是有點辜負了珍貴的館藏。

P1160575.JPG  

好吧!來一張近一點的照片你就會知道,這個展覽看的真的很吃力,不用我多說有圖有真相。

    而十三行博物館的展覽名稱為「記憶‧巴萊 賽德克文化特展」展示內容與台博館剛好互補不足,十三行先用賽德克傳說創世神話做為引子,然後將觀眾拉近到近代歷史,在空間不大的第二特展室內,用體積較小的文物與模型搭配老照片,呈現出賽德克族的文化、生活、住屋與特殊的馘首與紋面儀式,在此間展示的最後則是用了日本人TanahTunux「紅頭」的來到然後接到第三特展室的走廊,在利用這裡介紹「霧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此區展示主要以面版資料為主,其次再搭配相關文物,包括「藤帽」、「織布桶」、「口簧琴」等,數量與物件上都不如台博館的精美,讓大熊較為驚訝的部分是在這裡最後的地方,豎立了一塊《賽德克‧巴萊》電影裡莫納魯道與鎌田支隊長的看板,架上則放了一把三八式騎銃與一把日本長官配劍,近眼一看不難發現這兩件標本非田野採集而來,現場沒有擺放任何說明,但是從電影海報上的兩位主角所持的槍與配的劍,不難推斷出這就是電影中所使用的道具。雖然大家都知道現在舉辦關於賽德克族的展覽,不外乎就是趕搭電影的熱潮,但是在展覽海報與宣傳掛布上,從主辦到承辦到協辦,壓根就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跟電影有關的單位,在公立博物館展覽的最後突如其來的出現這個東西,讓大熊真的有些訝異。其實博物館為商業電影背書是否可行?紐西蘭的威靈頓Te Papa國家博物館就辦過「魔戒特展」,主要原因在於魔戒三部曲的電影取景拍攝在紐西蘭,另外電影在國外被視為是第七藝術之外,在西方文學中劇本也是文學的範疇之一比起東方要來的被重視許多。許多事情很難評斷對錯,只有取捨好或不好。

 P1160751.JPG  

事後想了一下,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場景搭建在林口,目前電影中的「霧社街」正對外開放,而負責管理的單位就是新北市文化局,大概就這一點稍微可以跟電影有點連結。 

 P1160746.JPG  

十三行在講述「紅頭」(日本人)來了,展示把日本人用紅色卡點西德貼在地上,牆面上的輸出把賽德克則人安排在角落,然後利用日出(還是日落)橫亙在畫面的中央。大熊看了半天實在不太明白,是族人把日本人擊倒了?還是日本人在地上讓人踩(洩恨?)?還是日本人在強光之下只剩影子出現在地面上,族人正準備發動奇襲?不管如何將人形貼在地面上,在大熊的觀念裡就是一件不尊重不禮貌的事。

P1160745.JPG  

P1160753.JPG  

現場提供給觀眾蓋的紀念章,可否注意到印章紋樣的設計,就是賽德克族文面的圖樣,不過印章刻印不甚理想,蓋出來很容易讓圖樣變花,不過大熊覺得這樣很有意思,至少孩子回家後可依照這個圖形去再創作,比起設計僅有固定答案可以選擇的學習單要好的多了!

P1160670.JPG  

展覽的入口用了兩個身穿傳統服飾的男女模特兒,外加創世神話波索‧康夫尼的神樹造景,搭建出展覽入口意象。十三行的展覽到明年四月,是三個展期最久的一個,而且十三行參觀免費,可以說是一個最值回票價的參觀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史與影的交會 賽德克巴萊 特展」,從展覽的名稱看就不難發現,展覽與電影幾乎並存在博物館內,展覽利用了劇照與老照片穿插展出,另外現場也放置了多部紀錄影片,提供觀眾瞭解史實的部分,展覽分成三大部分來做介紹,從文化到事件到人物,算是三個展覽裡把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前因後果交代的比較清楚的展覽,當然也不是沒有弱點,這個展覽的內容與標本數比例上來說確實是偏少了點,不過展覽找到許多的方法來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包括選用了王信攝影家在四十年前拍攝的清流部落照片,還有取得電影公司授權的劇照使用等,加上科博館在考量電影為輔導級與參觀該館觀眾多為親子與國小孩童,特別規劃「賽德克巴萊」布袋戲,希望透過偶戲方式將霧社事件的起因原委交代清楚。當然展覽仍不免會有替商業電影背書的疑慮,不過也正因為與電影公司的合作,將電影情節與史實部分不符之處,更正觀眾在看完電影後的一些疑慮。在這一波全民賽德克熱潮之下,博物館辦了這一些展覽到底是替電影加分?還是替原民文化發聲?是重返歷史現場還原真相?還是弄得展覽四不像?大熊一直很喜歡一位研究人員對這一波賽德克熱潮下,各博物館所推出的對應展覽與活動,他說如果你把這一部電影視為是博物館委外拍攝的耗資七億的多媒體宣傳片,反轉觀念你就會覺得當觀眾進入博物館,知道他自己為何而來,博物館人就應該要謝天謝地了。這種阿Q的想法在公部門裡就會被人說是圖利廠商,但是認真的博物館人想想啊!現在市場上的超級大展被兩大報系夾持,賣貴的嚇人的門票,博物館與他們合作難道就沒有圖利廠商嗎?所謂的利是圖利廠商的荷包?還是圖利全民的知識腦袋?這永遠是一個難解的謎,身邊周遭的同事朋友每一個看法都不一樣,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終究又是老話一句許多事情很難評斷對錯,只有取捨好或不好。但至少在大熊的觀察,無論在台博館、十三行、科博館,發現這三個展的觀眾,從發現到走入到看展的過程,確實相較其他展覽內容差不多的停留時間要長之外,參觀的人也比較多。

P1160583.JPG  

展覽場入口加註了警語,畢竟有一些照片是比較血腥,提醒觀眾是一見必須要做的事情,科博館的歷史照片數量極多,是三個展示裡面最善用照片古今對照的展覽,不過圖像輸出大熊個人覺的是小了一點,在觀眾參觀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多少就有那麼點不便。

P1160590.JPG  

科博館的展覽還有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邱若龍先生提供的手稿,邱若龍先生除了投入霧社事件的相關研究之外,也畫了一本關於霧社事件的漫畫,而這也是啟發魏德聖要拍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起因之一,邱先生所繪製的這些圖稿,也是電影美術設計參考的資料。

P1160651.JPG  

攝影家王信在四十年前於清流部落拍攝許多關於族人的照片,這一次展覽也展出其作品,開幕當天清流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收到了王信四十年前拍攝他們夫妻的攝影作品,致贈給他們留作紀念。

 

P1160803.JPG  

透過博物館戲劇模式,確實可以給參觀者極深的印象,戲臺搭建完成尚未演出,已經有許多路過此處的觀眾對著舞台前看後看,從觀察之中聽到的都是好奇與想看的談話內容。當然在博物館要演戲有一定的難度,但還不算太難但就是有人不看好,任憑千說百說始終無法改變這些人的想法,真的讓人很灰心。

最後來談談電影,從博物館從業者的角度回過頭去看,先要斷定的是這部片算不算是一部商業電影?當然從拍攝、行銷、放映、廣告等等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如果不說是MIT,事實上在所有部分都跟好萊塢電影一樣,當然如果你知道導演魏德聖是受到邱若龍漫畫的影響,然後早在邱若龍進行田野紀錄片拍攝時,魏德聖就充當收音員,再受過紀錄片拍攝的訓練,指導商業電影時會有影響嗎?猶還記得多年前參加民族誌紀錄影片研討會時,一位學者說在紀錄片裡即是是一個失焦的鏡頭,也紀錄了當下的環境。 

如果魏德聖是要實踐一個「夢」究竟是否要屈服在商業電影的勢力之下?紀錄片的精神就像是賽德克人口中的Gaya,商業片的操作模式就像是日本殖民的手法。聽不懂?沒關係想像一下早已經習慣現代文明社會的你(電影中亟欲將台灣現代化的日本人),有辦法再回到狩獵遊耕的生活嗎?(就是生活在山林自由自在的賽德克),商業電影的本質就有營利獲利的目的,但至少《賽德克‧巴萊》一片,並沒有為了要討好觀眾,拍出帶有民粹或是民族主義的觀點的內容(話說對岸拍電影最喜歡搞這一套)。魏導很聰明,他將現實的戰場拉升到意識型態與文化的衝擊,讓觀眾去思考要比在電影裡交代清楚更來的重要。賽德克人的Gaya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無法三言兩語說的清楚,總括的來說就是公序良俗,不違背做不對的事,是長久留下的祖訓。我想《賽德克‧巴萊》是一部商業電影是無庸置疑,但對於觀賞者而言催動他們去思索在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那衝擊與影響卻遠遠高過於紀錄片的影響,對於多數非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博物館學背景的觀眾而言,拋棄文明霸權尊重多元文化是這部片子最主要傳達的訴求。

 

   P1160804.JPG

    最後如此建議各位,如果還沒看電影者或是家中有國小孩童,那就先進博物館做功課吧!再進電影院去欣賞電影,如果可以電影欣賞的時間選人較少的場次。大熊選擇了近凌晨一點的場次欣賞,整間戲院大約十幾人,四下週遭座位無人情況下更能感受到電影帶給你的衝擊與反思。另外還有一個「聞眾之聲─霧社事件80週年特展」的巡迴展,礙於目前巡迴展到台東史前館,路途真的是太遠了,要不大熊真的想去看看這個展覽,因為台史博替這個展覽所製作的網站,內容十分豐富,無法親臨參觀稍有遺憾,如果朋友正好旅行到台東不妨抽空去參觀。

 P1160805.JPG

這是看電影的票根,這不是大熊第一次看子夜場電影(以前大學下課後去看電影還蠻常看午夜場或是子夜場),也不是最瘋狂的看電影記錄(曾經花一百八在不清場的二輪戲院從早看到晚看了七部半電影),但是卻是讓大熊在回家的路上反覆思索的電影,當一部電影結束後開始跑動字幕,讓你沒有立即離座而在戲院裡多沈思了那麼一下,對我而言他的影響性就大過了娛樂性,便就有看第二次的價值在裡面。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聞眾之聲─霧社事件80週年特展」 網站
http://wushe.nmth.gov.tw/
臺南展期:99102610012日(週一休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習中心/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
埔里展期:100115日至417(週一休館)
南投縣埔里鎮藝文中心田園藝廊/南投縣埔里鎮中華路239
臺北展期:10052日至731(六、日休館)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民族博物館/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
臺東展期:10089日至1031日(週一休館,寒暑假不休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市博物館路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熊叔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